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职业培训、急难救助、法律援助、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公示公告
  • 站内检索
  • 便民服务
  • 在线调查
你认为哪个栏目最吸引你
  •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原民族 > 姓氏文化 > 正文 姓氏文化
    www.china-zzmz.com  出处:【郑州民族网】  编辑:【管理员】  更新时间:【2011-3-17 11:52:00 】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庄公之子子开,属于以谥号为氏。

      春秋时期的周惠王姬阆十五年(鲁庄公姬同三十一年,公元前662年),鲁国君主鲁庄公逝世,其子公子启(姬贾)继位为国君,是为鲁闵公(鲁湣公、鲁愍公)。

      可怜鲁闵公继位不到两年,就被伯父孟仲庆父所弑,因年纪尚轻,因此谥号为“湣”,意思就是“光彩相耀、幽蔼炫乱”的年华,因此史称鲁湣公。

      春秋战国时期,“愍”、“湣”、“锉”等字义相通,都是“闵”的古体字,有在大门口吊孝、怜惜、痛心之义,因此,鲁湣公又称鲁愍公、鲁锉公、鲁闵公。

      鲁湣公的庶支后代公子子开,以其父谥号“湣”转“闵”为姓氏,称闵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闵氏正宗。

      本书按:

      “鲁湣公”在书写时,绝不能嫌麻烦而讹写为“鲁泯公”!因为,若用“泯”字作谥号,那就是被水淹死之义,即“泯灭”,还含有“水鬼”的意思,属于极端的恶谥之一,切不可乱用。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闵马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闵马父,又称闵子马,春秋后期的鲁国大夫,博古善论,有明见。他的主要活动年代在周灵王姬泄心二十二年~周悼王姬猛元年期间(公元前550~前520年)。后闵马父被周敬王姬丐(姬匄)尊请为周王室上大夫,封地在陇西(今甘肃临洮)。

      周景王姬贵二十一年(鲁昭公姬稠十八年,曹平公姬须四年,公元前522年),曹平公逝世。到了秋天,在参加曹平公姬须的葬礼上,出使的鲁国代表得知周王室的大夫原伯鲁根本就不爱学习(与之语,不说学),还常对别人自得地说:“不说牗,悦牘学”(不用学,无学问不害)。

      鲁国使臣在回国后就跟大夫闵马父说起这件事。闵马父听到后叹息道:“周其乱乎?夫必多有是说,而后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惑,又曰:‘可以无学,无学不害。’不害而不学,则苟而可。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夫学,殖也,不学将落,原氏其亡乎?”尖锐地指出:这是歪曲老子为改革周礼而强调的“无学(据典博学)”是“不学”,“无为(因势利导)”是“不为”,“无治(举要重治)”是“不治”,因此,将“绝学无忧”当作“读书无用”,这些错误的观念在周王室的贵族集团中已经形成了气候,才会使卿大夫们以无知为荣,如此一定会引发周王室的动乱。

      在古代,贵族大夫们本应担心失去职位而勉力学习以明事理,而当时的贵族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原伯鲁就十分典型地表明了这种精神面貌、以及一种顽固、糜烂的思想观念。因此闵马父断论原伯鲁的家族不久就要灭亡了。

      十年后的周敬王姬丐(姬匄)七年(公元前513年),世为王室卿士的原氏家族在东周王室经历了一系列的“铸无射变法”、“单穆公之乱”、“庶孽之祸”、“王子朝之乱”等政治风波,最终在“赵车叛周之乱”中遭到了彻底的灭门之灾,连原伯鲁的儿子们也都在乱中被杀干净,果然让闵马父说中了。

      在闵马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闵马氏、闵子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闵氏,以陇西为郡望,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闵马父是春秋后期道家学派的奠基者之一,推崇老子李聃。他留有一句传诵千古的深哲至理名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闵马父的这句名言被后世尊崇为道家名言,因此后世误以为是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老子之语,在两宋之际被道家辑录为《太上感应篇》的首句。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闵损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闵、骞,仲尼弟子闵子骞之后。”

      闵损,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汶上人(今山东鱼台大闵村),是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在著名的七十二贤人之中名列第二。

      闵损之所以为人所称道,主要就是他的孝。孔子称赞闵损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在明朝时期成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损排在第三位,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据史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闵损如同己子,全家和睦。

      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并以诗赞曰:“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闵损崇尚节俭,当鲁定公姬宋要扩建新国库时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就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十分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但话讲出来就非常正确。”

      后来鲁国上卿季桓子想聘请闵损当费邑之宰,管理费地(今山东费县)。开始时闵损不同意,还对季桓子的使者说:“去给我辞掉这个职务,如果你再来,我就离开这里回汶上去。”可是后来经老师孔子的劝说后,闵损还是出任了费邑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建一村庄居之。他治理费邑很有成绩,但最终由于看不惯季氏家族的行为,还是毅然辞职。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将他在东蒙之阳所居之地起名为闵子庄(今山东费县闵家寨)。由此也可以看出闵损刚正不阿的品格。

      闵损后来追随孔子周游列国,至齐国途中病逝于泰山脚下(今山东长清)。

      闵损逝世后安葬的具体位置尚无确址,但其儿子闵沃盈逝世后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今闵家寨的闵子祠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曾经过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阳门三间,上悬清乾隆大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是海内外所有姬姓闵氏族人续谱和祭祀之处。

      在闵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闵氏、骞氏,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在今朝鲜半岛,有一支著名的闵氏家族,在大韩民国还是一个人口大姓,身份、地位两显赫,被称作“骊兴闵氏”(????)。 

      骊兴闵氏是朝鲜半岛的一个大氏族。根据其族谱记载,其闵氏始祖就是孔子弟子中的闵损(字子骞),世居山东汶上。 

      北宋早期,闵损的裔孙闵称道就以宋朝使臣身份出使王氏朝鲜,时在高丽国仁宗(恭孝大王)王楷即位之时,即北宋徽宗赵佶宣和六年(公元1122年),随后宋、金两国之间战事激烈,闵称道不敢回朝,遂被高丽仁宗安排赐居于骊兴(今韩国京畿道骊州),成为后世朝鲜、韩国闵氏以及中国广东地区部分闵氏族人的始祖。

      闵氏家族在朝鲜半岛仅有骊兴闵氏一门,其在王氏朝鲜中、后期已经发展成为望族。闵称道的曾孙闵令谋(???)就曾经出任高丽太子太师和门下侍郎平章事,该支闵氏家族在王氏朝鲜时期出现过闵湜、闵公珪、闵曦、闵渍、闵萱、闵頔等一系列名臣。

      到了明洪武二十五年(高丽恭让王王瑶四年,李朝太祖康献王李成桂元年,公元1392年)农历7月16日,高丽右侍中郎将李成桂(???)废黜了高丽恭让王,正式建立李氏朝鲜王朝。由于闵頔(??)之孙闵汝翼协助李成桂发动政变创业有功,李朝太祖康献王晋升闵汝翼为大司宪、户曹判书。而后,闵頔的另一个孙子闵霁(??)之女则嫁给了李成桂之子靖安大君李芳远(???),即后来的元敬王后(厚德王大妃,??????),闵霁则因此被封为骊兴府院君,从此正式改为高丽族,后其子闵无咎、闵无疾、闵无悔、闵无恤等人在第一次王子之乱时再立大功,皆成为功臣,形成了围绕在李芳远周围的一大骊兴闵氏家族势力集团。

      到了李朝靖安君李芳远于明建文二年(李朝定宗大王李曔三年,公元1400年)发动政变,推翻定宗大王,自立为第三代李朝君主太宗恭定王之后,日益感觉到闵氏家族尾大不掉,因此待到闵霁逝世之后,骊兴闵氏家族首脑人物闵无咎、闵无疾等人立即被李朝太宗恭定王以“离间宗室”之罪流放徙远,骊兴闵氏家族的气势就此衰降。

      一直到了百年后李朝晋城大君李怿(??)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农历9月以“丙寅之变”政变成功,推翻其长兄燕山君李隆,自己即位成为李氏朝鲜的第十一代君王即中宗恭僖王,闵氏家族又开始起色。由于闵孝曾积极参与其政变,因功被封为靖国功臣、左赞成、骊平府院君,骊兴闵氏家族开始得以中兴。

      到了李氏朝鲜第十九代君王肃宗李焞(李赮,??)于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待考)即位之后,李朝之中的闵蓍重、闵鼎重、闵维重兄弟三人声势显赫,被称为“闵氏三房”,特别是当闵维重之女还嫁给李朝肃宗成为仁显王后(?????)之后,骊兴闵氏家族的势力再次兴旺起来。

      但骊兴闵氏一族后来牵涉到著名的南人与西人的党争之中,因此到了李氏朝鲜第二十一代君王英祖李昑(??)执政期间(公元1724~1776年在位)受到打击,再度失势,而李氏朝鲜王朝也终于走向分崩离析、国家败亡的末世。

      以上历史过程说明,在朝鲜半岛历史上,骊兴闵氏家族的第三次兴旺与衰败,皆与李氏朝鲜王朝的王室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到了后世大韩高宗李熙执政时期(清同治二年~民国八年,大韩帝国元~五十六年,公元1863~1919年),大韩高宗的父亲兴宣大院君李昰应的生母就是闵氏,其夫人即大韩高宗的生母也是闵氏。大韩高宗后来也迎娶闵致禄之女闵兹映为王妃,即著名的闵妃(明成王后,???)。闵妃成为王后之后,大量起用闵氏家族成员,如吏曹判书闵长镐、吏曹及兵曹判书闵谦镐、右议政闵圭镐、工曹判书闵致久、礼曹工曹兵曹判书闵致祥等等,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宫中闵氏势力。一直到清光绪二十一年(大韩帝国三十二年,公元1895年)明成皇后被日寇唆使刺客予以杀害,闵氏势力采再度衰落。

      清光绪三十一年(大韩帝国四十二年,公元1905年),日寇迫使大韩高宗签订了耻辱的“乙巳条约”,大韩表勋院总裁临时署理闵泳焕在悲愤之下以自尽予以抗议,他被后世所有朝鲜人民尊视为殉国英雄。其他闵氏大臣如闵泳达、闵泳翊等人,则坚决拒绝接受日寇授予的爵位,其不屈的爱国精神为朝鲜人民世代称道。

      据大韩民国政府经济企划院(财政经济院)进行的人口调查,今骊兴闵氏有十四万九千三百余人,都是闵损的后裔子孙,占韩国人口总数的0.3%,在韩国的二百四十九个姓氏中位居第四十三位。

      又注:括号中的文字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高丽文标准字库。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宋国闵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闵邑,是夏、商时期的古有缗国所在地。有缗国君主为姚姓,是虞舜的后裔,属于东夷族世系。

      夏王朝末年,夏桀的暴虐统治遭到众属国的反对,为压服判离的东夷众邦国,夏桀在有仍国召开一次盟会,结果激起了有缗国的反抗,夏桀后来费尽气力才战败了有缗国,但并没能压服东夷诸国的判离。在东夷诸国叛离夏桀的情况下,商汤和伊尹才敢于和能够出兵讨伐并推翻夏桀的统治。

      在史籍《左传·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中记载:“椒举曰:‘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晋国的叔向对韩宣子曰:“桀克有缗,以丧其国。”在典籍《韩非子·十过篇》中记载:“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也记载:“伍举曰:‘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贾逵注曰:‘仍、缗,国名也。’”

      显然,有缗国的确是夏王朝时期的一个古方国,并在夏王朝末代君主姒履癸召集“有仍之会”时,其国君就是一个敢于首先出来公开反抗夏桀暴虐统治的人。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王朝之时,顺带也灭了古缗国,改命其地区名为闵邑(今山东金乡),仍令故缗国遗民居住,以示怜惜故缗国遗民。

      周成王姬诵即位后,商纣王之子武庚联合蔡叔、管叔作乱,故缗国遗民也积极参与,后被辅政大臣周公旦所灭。之后,周公旦找寻到商末贤士微子启,建宋国,复改闵邑为缗邑,归属于宋国,以统一管辖殷商遗民。其实,在春秋西周时期,“闵”、“缗”二字通义,周王朝、齐国、宋国称“闵邑”,鲁国、晋国、秦国称“缗邑”,最早的《左传》是鲁国人编写的,因此多称“缗邑”。

      周釐王姬胡齐二年(齐桓公姜小白六年,宋桓公子御说二年,公元前680年),齐桓公成为首任春秋霸主,但宋桓公不服。为显示春秋霸主之威,齐桓公果断地挑起战端,亲自挥军南下进攻宋国,宋桓公抵挡不住,只好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并割缗邑赔予齐国,从此缗邑归齐国,齐桓公将缗邑又改回称闵邑。由于缗邑就在齐、宋两国之间,如此一来,闵邑从此就成为了历次齐国进攻宋国的军事通道。

      到了战国时期,闵邑又改回称缗邑。在田齐威王田因齐执政时期(公元前356~前321年在位),著名的齐国政治家、宰相、成侯邹忌就曾多次站在缗邑城头窥望南边的宋国,筹划攻击宋国之策。三十年后的周郝王二十九年(田齐愍王田地十六年,宋康王子偃四十三年,公元前286年),田齐湣王亲率大军一举吞灭了宋国。

      还在早先齐桓公吞并了缗邑(闵邑)之后,留居其地的原宋国遗民以及原先的缗国遗民,多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闵氏,世代相传至今,就是著名的金乡闵氏。

      本书按:

      长期以来,一些史学者常将缗国故城址与缗邑城址、东缗县故城址相混,其实三者的具体位置是不能混为一处的,但总体皆在今山东省的济宁市金乡县境内。

      春秋、战国时期今金乡县境东部的缗邑仍在缗国故城,有缗国的故城址在今山东省金乡县城东北二十五里高庄、邢庄、夏庄、东门屯之间的缗城固堆。这在史籍《三国志·集解》中有注解:“东缗故城在今山东济宁州金乡县东北二十里。”今学者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描述了缗国故址在“今山东金乡县东北二十五里,旧名缗城阜”。现代考古也证实,在金乡县城东北也确实存在一个缗城固堆。所以,缗国故城在金乡县城东北二十五里,是比较明确的。

      战国时齐国宰相邹忌曾在缗邑城观望南边的宋国,缗邑城只能靠南,才能观望南边的宋国。苏秦游说六国时,只提到“亢父之险”而没提到缗邑,实则缗国故址正在“亢父之险”的南端,而其时缗邑城已南迁至菏水之南,所以,苏秦只提亢父,不提缗邑。

      秦二世嬴胡亥三年(公元前207年)农历2月,刘邦的大将周勃“攻爰戚、东缗。”说明秦朝时期已设有东缗县,直到西汉时期,仍有东缗县。秦、汉时期在离缗国故城址北边十里的地方已经设置了亢父县,不可能在这样近的地方再设东缗县城。所以,秦、汉时的东缗县城就是今金乡县城,而不是在缗国故城。

      到了东汉、三国时期,东缗县城一直在今金乡县城,这就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菏水注》中所具体标明了的东缗。

      为此,在山东左布政使施天裔(公元1614~1690年)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主持编修的《山东通志》中就明确记载:“东缗县故城即今金乡县治,春秋,宋缗邑,汉置县,属兖州山阳郡。”

     

      第五个渊源:源于伊祁姓,出自尧帝陶唐氏长子丹朱后裔西汉鲁顷王刘闵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汉王朝的鲁国藩王族,开派祖名叫刘余,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四个儿子,生母是程姬。刘余于西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被汉景帝封为淮阳王,第二年改封鲁恭王,建都鲁县(今山东曲阜古城),遂从长安迁居曲阜,肇基刘氏宗室的鲁藩王族。

      鲁恭王刘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他的出名,并不是因为其本身有什么特殊学问和学术贡献,而是因为他碰巧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

      鲁恭王从小就有口吃,说起话来结结巴巴。他一生无所作为,最大的爱好是大肆营造房屋宫苑,养狗蓄马。当时鲁国的王宫正好是在孔子的住宅一侧。

      西汉景帝刘启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鲁恭王为了给自己扩建宫殿,不惜要拆毁先圣孔子的旧宅。不料他在拆孔子旧宅时,竟然从孔子家的墙壁夹层中发现了用春秋古文字镌写的《尚书》、《逸礼》等几十篇儒家经典竹简文献。据说,鲁恭王在拆孔子旧宅时还隐约听见了钟鼓齐鸣的声音,为此他感到非常害怕,再也不敢继续拆孔子的故居了,并赶紧将那些文献都进献给了汉景帝。

      这批孔宅文献,是春秋时期孔子亲自编纂的儒家经典的原本,与当时汉朝流传的典籍中内容上已有一定的差异。鲁恭王的这一发现,对保存传统儒家经典文献的原貌,促进当时古文经学的发展,都起了客观的重大作用,使当时的儒家学者们如获至宝,并用以教授汉景帝的儿子刘彻。至今流传的《古文尚书》一书,就是鲁恭王当年所发现的。

      鲁恭王在位二十八年去世,埋葬在今山东省曲阜市的九龙山上。他的长子刘光继承王位,即鲁安王。刘余的其他六个儿子则均被封为列侯,他们分别是:广戚侯刘将、宁阳侯刘恬、瑕丘侯刘政、公丘侯刘顺、郁桹侯刘骄、西昌侯刘敬。

      鲁安王在位四十年去世,传位给他的儿子刘庆忌,即鲁孝王。鲁孝王传位给刘劲(刘封),即鲁顷王。鲁顷王传位给长子刘睃,即鲁文王。鲁文王在位十八年,于西汉哀帝刘欣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去世,因无子嗣继位,鲁国被西汉朝廷废除。

      两年后的西汉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鲁顷王的庶子郚乡侯刘闵又被汉哀帝立为第五代第六任鲁王。不久,王莽成功篡汉,鲁国再次被废除,这位鲁王被王莽贬为鲁公,鲁国至此彻底灭亡。

      然而,在鲁国灭亡后,被王莽贬为鲁公的刘闵不但不思匡复汉室,竟然不惜出卖祖宗以向王莽新朝献“神书”,为王莽歌功颂德。刘闵用这样的卑鄙手段换来了王莽的赏识,被破格封为列侯,还被赐姓为“王氏”。刘闵的儿子刘延也被封为宰乡侯,刘闵的三弟刘康则被封为建尹侯。从此,在汉语词汇中出现了“汉奸”一词,用以斥骂所有卖国、卖祖以求荣的人。

      汉更始帝刘玄在新朝地皇四年(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灭王莽之后,历史开始进入东汉王朝。而鲁藩家族则受到汉光武帝刘秀的极端厌恶,因此遭到无情的排斥和打击,刘闵的后裔被贬去刘汉家姓,日子过得十分凄惨,鲁藩家族因此从正史上消失。

      但是,鲁藩王族的其他支系后裔子孙反而比较兴旺发达,主要分布在今华北地区。例如在东汉末年割据荆州的刘表家族、割据益州的刘焉家族,实际上都是鲁恭王刘余的后代。到了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六朝)、隋、唐时期,在刘氏族人的二十五大郡望中,东平刘氏、竟陵刘氏、高平刘氏,也都是鲁恭王刘余的后裔子孙。

      只有末代鲁王刘闵家族,在以后的历朝历代皆抬不起头来,族人纷纷被迫改为他姓,如王氏、文氏、鲁氏等等,其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闵氏,以念先祖,世代相传至今。

     

    上一篇:
    下一篇:
  • 2011-03-12
  • 2011-03-11
  • 2011-03-11
  • 2011-03-11
  • 2011-03-11
  • 2011-03-21
  •         

    Copyright © 2011 www.china-zzm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郑州民族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zzmz@163.com 业务咨询电话:0371-68291119 /1133/1155

    技术支持:郑州浩方网络   豫ICP备05007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