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后商王朝诸侯阮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商王朝时期有一个原国(今甘肃泾川),是商王朝属下的诸侯国之一。古代“原”的古体字就是“阮”,因此亦称阮国。
少典氏第十五代、黄帝轩辕氏第四代小昊有庶支之子:小昊支子娶高阳氏女,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生陶,为舜士师,封于皋,是为皋陶。舜帝曾让位与禹,大禹推让给皋陶,皋陶坚决拒辞,为此还曾躲入深山!
皋陶生子三人,长子伯翳、次子仲甄、三子季,季封于偃,为偃姓,此后始有偃姓、匽氏、郾氏。中国历史商的州氏、绞氏、舒氏、皖氏、贰氏、轸氏、鸠氏、庸氏、龙氏、蓼氏等,皆为偃姓的衍派。
皋陶有后裔子孙在商王朝时期被封在阮国(今甘肃泾川),商王朝末期,密国人侵犯阮国,西伯侯姬昌兴兵伐密,阮国就此归于周室,实际上阮国被西伯侯吞并。其后,阮国王族相约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阮氏、原氏,世代相传至今,同宗同源。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为彰表其天子洪德,安抚夏、商王朝后裔的民心,曾大予封国,期间又封建了一个阮国,即为偃姓诸侯国中最初的国侯。
后来,阮国在西戎民族的频繁侵压下被不断分割,以致被迫逐渐东迁至今甘肃庆阳西南。到了春秋时期,阮国又分衍出了佼氏、摇氏、睆氏、参氏、会氏、阮氏、棐氏、鬲氏、郦氏、止氏、舒氏、舒庸氏、舒鸠氏、舒龙氏、舒蓼氏、舒鲍氏、舒龚氏等诸多偃姓小方国,其中的群舒迁至淮河流域落居。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阮国与庆阳地区号称“义渠之戎”的羌民族联合在一起,建立了强大的郡国,与秦、魏等大国抗衡,并曾参与中原纵横争夺之战,成为当时雄据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强国。此后阮国与“义渠之戎”被汉史混为一谈,皆称“义渠”国。
周襄王姬郑元年(秦穆公嬴任好九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义渠收留了晋国人由余,任命其为使臣,派他出使秦国,以缓和两国紧张关系。由余到秦国后,秦缪公以上卿款待,并向他请教治国之道。由余说:“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缪公听了大为赞赏,便用离间计召降了由余。此后,秦用由余计攻北地义渠,“益国十二,开地千里”。义渠在战争失败后,吸取教训,养精蓄锐,筑城廓以自守。
周襄王二年(秦穆公十年,公元前650年),义渠国在吞并了北地其他诸戎后,进一步向东向南发展,首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秦国。
周考王姬嵬十一年(秦躁公十三年,公元前430年),义渠国发动攻击秦国之战,从泾北直攻到渭南,迫使秦国退出渭河下游,此后三十年内是义渠国最强大的时期,其地域东达陕北,北到河套,西到陇西,南达渭水,面积约二十万平方公里。
周昱王(周显王)姬扁十七年(秦孝公嬴渠梁十年,公元前352年),秦孝公发动攻击魏国安邑之战,一举攻占了魏西河郡和上郡,接着秦国与义渠国摩擦又起。秦孝公乘义渠国内乱,派兵攻打义渠国,并平定了义渠内乱,从此义渠国臣服于秦国。此后双方时战时和。
周昱王四十二年(秦惠文王嬴驷十一年,公元前327年),义渠以国为秦县,以君为秦臣,正式成为秦国的附庸。
到了周赧王姬延元年(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国在中原战场不断取胜之后,转而调集重兵从东、南、西三面入侵义渠国,先后夺得义渠二十五城,义渠国土大大缩小,但抵抗秦国的力量反而日渐增强,给秦国制造了不少麻烦。
周赧王九年(秦昭襄王赢稷二年,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立为国君,因年纪尚小,由母亲宣太后摄政。宣太后改变了正面征讨义渠戎国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腐蚀的政策,以堕戎王之志。她书请义渠王于甘泉宫,让其长期居住,并以优厚的生活款待他。后勾引义渠王淫乱,还生有二子,使义渠王完全丧失了对秦国的警惕。
三十四年后的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秦昭襄王发动击灭义渠羌之战,义渠国亡,领土全部被秦国吞并。义渠国灭亡后,故国之地被设置为义渠邑,故阮国贵族成为秦国之奴,后分迁各地,为避战乱和仇杀,后分散到了全国各地,皆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阮氏。而义渠国羌族民众也逐渐融入汉族,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阮国故地在西汉时期被设置为安定县,北魏时期改为泾州,唐朝时期改为保定县,元朝时期改为泾川县,因泾水而得名,今隶属于甘肃省的平凉市。
本书按:
关于以国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为彰表其天子洪德,安抚夏、商王朝后裔的民心,曾大预封国,诸如封虞舜的后裔妫满于陈邑(今河南淮阳),为陈国的开国始君,遂为陈氏的开氏(姓)始祖,封夏王朝的后裔东楼公于杞邑(今河南杞县),为杞国国君,遂为杞氏(姓)的开氏始祖;商王朝的纣王的庶兄启子封于宋邑(今河南商丘),为宋国的开国始君,遂为宋氏的开氏(姓)始祖。
周武王如此封国命氏,氏的发展便迅速增多。其时,夏、商之前的“氏族部落”中的“氏”者,即原来的那些“龙的子孙”,也仍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未与因西周不同内容的“氏”而不呼为“氏”,同在西周王朝天下的土地上,此类小国依然存在,其中的大“氏”者也以国名为“氏”。
这些“小国”,其实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氏族部落,境界不过五十里方圆。诸如:程国、崇国、扈国、阮国、房国、杜国、箕国、密须国、寒国、过国、庸国、邺国、铸国、戈国、邳国、观国、褒国、缗国、岐国、仍国、奄国、双国、武罗国、吾国、昆国、昆吾国、癸北国、梅国、雷国、元国、冥国、斟国、崩国、用国、挚国、允国、灌国、廖国、郅国、习国、西陵国、安陵国、甲父国、有穷国、有扈国、西王国、孤国、封父国、终利国、夙沙国、秣国、末国、柏成国、顾国、其(恭)国、龚国、洪国、苑(宛)国、逢国、彭国、韦国等等,共有六十四个小国,即较大的部落。
周王朝以国命氏,这是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之一。许多封国既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别,众多的得封者都是周王室外的权势门弟,或者说是周天子的功臣。遂之,小国小帮诸国如林。
“五等之封”制度产生了“五等之侯”,即国侯、邑侯、关侯、乡侯与亭侯。西周礼制规定,一千二百五十户为一乡,一乡辖十亭,一亭辖十里。由此,又产生了以邑、关、乡、亭地名的众多新的姓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字石癸,其后世子孙以祖字为氏,称石氏。
到东晋王朝末期,该支石氏族人因避战乱,有迁逃至原战国时期楚国的阮厝一带(今浙江衢州,一说今福建厦门),以新居地名为姓氏,称阮氏,后逐渐迁徙交趾地区,成为越南阮氏民,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阮福氏,出自明朝时期安南国君主世系,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安南国,古称交趾。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安南酋主陈日煃派遣使者到南京朝贡,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册封,册立他为安南的国王,取得了合法的君主地位。
陈日煃去世之后,因为没有子嗣,由侄子陈日坚继承王位。但不久,陈日坚的哥哥陈叔明杀死了陈日坚篡位。为了取得合法性,陈叔明派遣使者到南京朝贡,明太祖洞悉了安南王室的争夺,严厉斥责陈叔明不合法,陈叔明只能上书谢罪,并表示愿意把王位让给他另外一个弟弟陈日瑞。明太祖应允。
陈日瑞即位不久即忽然暴毙,其弟陈日韦即位,但是实权还是在陈叔明手中。陈叔明当时和越南中部的占国频繁打仗,一直没有获得胜利。后在其女婿黎季犁帮助下,最终打败了占国。黎季犁智勇双全,由此获得陈叔明的青睐,其势力渐渐膨胀,和他岳父陈叔明一起操纵了整个安南的朝政。
过了几年,陈叔明死了,黎季犁官拜宰相,干脆杀掉了傀儡国王陈日韦,立陈叔明的儿子为王。不过新国王不听他的,没几天黎季犁又杀掉了新国王,并大肆杀戮陈氏王族,企图灭绝王室。并立自己的儿子黎苍为王,自己称太上王。为了欺骗世人,黎季犁称自己是舜帝后裔胡公满的后人,并把自己的名字由黎季犁改成胡一元,自己的儿子改名为胡夨,并对外诡称陈氏已经绝后了,胡夨作为陈氏的外甥,继承王位是众望所归。
燕王朱棣于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夺位后称明成祖,胡一元上表朝贺。但明成祖对这个新的胡氏王室非常怀疑,传谕询问安南国的陪臣是否果真陈氏绝后?胡一元买通陪臣,统一口径,于是明成祖就姑且相信了。但每个王朝都有忠臣,陈氏王朝的旧臣裴伯向明成祖揭发了胡一元弑君篡位的真相,并且在屠杀中幸存的陈日煃的弟弟陈天平在这时也逃到了南京,奏请明朝派兵为其家族复仇。
明成祖震怒,遣使者到安南质问胡夨,胡夨和其父商量一番,想出一个计策,谎称自己无意占据王位,愿意接陈天平回国即位。明成祖允诺,命令都督黄中、吕毅,大理卿薛岩等,率五千士卒护送陈天平南归。行到芹站,山路险峻,丛林茂密,军队不得不单列前进,突然伏兵四起,天平被杀死,大理卿薛岩阵亡,黄中、吕毅奋力苦战才得以脱身。
消息传回到南京,明成祖大怒,发兵八十万,命成国公朱能、冯牙率军南征安南。成国公朱能封为征夷大将军,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张辅为副将,其他将军共二十五名,统军八十万,兵分两路,一路从广西,一路从云南进军安南。成国公朱能大概未能适应南方气候,在龙州就病逝了,明成祖遂传旨张辅为统帅。
张辅出广西,连破隘留、鸡陵两道关口,到达原来五千士兵遭到伏击的芹站,搜捕剿灭了仍在当地的地方武装,并一面造桥为大部队前进提供保障。西平侯沐晟从蒙自进军,一路夺关斩将,在白鹤江扎下营寨,并和张辅取得联系,约定了会师地点。
胡夨听说明朝大军已经入境,大惊失措,命令手下沿着宣江、洮江、沱江和富良江用栅栏构建公事,绵延九百里!并在江中打下尖木桩,紧急动员国内的所有船只,排列在尖木桩后面,所有河流入口,均设置横木,阻挡船只行进。
张辅进军富良江,命令战将朱荣绕道嘉林江口,突破防线,进军到多邦隘。西平侯沐晟沿着洮江北岸和多邦隘对垒,两军对峙。多邦隘城墙高大,城下有深深的壕沟,沟内全部是密密麻麻的竹刺。张辅在阵前振臂高呼到“安南所依仗的无非就是这个显要关隘,此城一破,我大明天军便能势如破竹!大丈夫报国立功,就在今日!先登上城头的,重赏!”将士们士气高涨,踊跃听命。到了夜间四鼓,黄中率领精锐骑兵数千,悄悄奔袭到关隘前,越过壕沟,加上云梯,突然攻上了城头!指挥蔡福率先登城,振臂一呼,突击部队如神兵天降,事先准备的火炬火把全部点亮,鼓声阵阵,胡夨仓皇迎战,蔡福消灭城头敌人,打开城门,大部队如潮水般杀入城内,和敌人进行巷战。胡夨眼看低档不住,放出了大象!
张辅早有准备,对丛林战法和南方的战术有很深的研究,命令人放出军中的猛狮!无数猛狮,两面是火铳保护,边射击边向象群冲去。大象看到这么多狮子,立刻掉头逃命,踩死自己人无数,血肉模糊!胡夨属下的将官梁民、祭伯乐被当场杀死,明军乘胜追击,当场斩杀数万胡夨军兵卒。
张辅军中哪里来那么多猛狮?原来敌人的大象是真的,而狮子则是假的。布绘的狮子皮蒙在马上而已。张辅军大胜后继续逼近安南东都古龙编城和西都古九真城。沐晟只用了一鼓,便拿下了东都。参将李彬取西都,胡夨军队望风逃窜,兵不血刃拿下!三江附近的州县,陆续投降了明军。明朝军队节节前进,到了胶水县的闷海口,此地易守难攻,时天气潮热,营地狭窄不便驻扎,而胡夨据此负隅顽抗,胜利就在眼前,绝不能半途而废。张辅和沐晟商定了一计。
几日之后,明军对外佯称不服水土,军粮不济,开始撤军,一直撤退到富良江。胡夨和其父亲觉得有机可乘,驱动战舰和步兵随后追击,明军突然调转方向,奋力冲杀,在江面上和江的两岸一场鏖战,江水为赤!终于消灭了胡夨的有生力量。
胡夨和其父亲一路南逃,又跑回到了闷海口,现在闷海口已经没有多少驻军可以进行防守了,于是父子二人仓皇登上小船,逃跑到了海门泾。张辅军队随机登船追击,时逢枯水期,大船无法前进,万分焦急。突然闪电起名,雷声隆隆,下起了大雨,史曰天助。水位上涨,明军大船追击到了奇罗海口,最终将胡夨和其父亲胡一元缉拿归案,伪王室系数被擒拿,包括胡夨的儿子胡芮(黎芮)。
胡一元以明朝距远,遂篡权夺位,并胆敢设下埋伏偷袭明朝军队,不曾想到有这么一天,自己祖孙叁人都成为了阶下之囚,押解到南京后,胡一元父子孙以及其他俘虏皆跪在皇城奉天门前。明成祖在奉天门受俘,将胡一元其子胡夨下狱治罪,胡一元的孙子胡芮因年龄幼小,予以赦免。参战将士各有封赏暂且不提,于是安南初步平定。
张辅上奏曰,安南本为中国领土,而且目前陈氏王朝的子嗣已经被黎氏屠戮殆尽,不如改称郡县,纳入中国版图,这样可以一劳永逸。明成祖准奏,设置交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司。下设十七个府,四十七州,一百五十七个县。改鸡灵关为镇彝关。
平定安南半年之后,安南又重新陷入动乱。原来,第一次明军远征安南的时候,陈氏的一名大臣简定曾协助明军剿灭黎氏,立下战功。但是在安南平定之后,明朝将安南设为交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司,没有立陈氏后人为王。于是简定心中不服,跑到化州联合当地土匪邓悉等人,自称南王,国号“大越”。趁着明军得胜北还朝之机占领了咸子关,威胁了三江府过往要道。对于陈氏家族来说,简定是一个大大的忠臣,但是其反叛明朝不免恩将仇报。
简定称王之后,黎氏残部和其他地方武装势力纷纷投奔。交趾布政使司黄福飞奏南京,请求增兵。明成祖立即命令黔国公沐晟率领数万明军由云南出征。沐晟大军行到生厥江,和简定遭遇,彼此交锋,简定佯装败退。明军追赶之中,遇到敌军埋伏,都督吕毅,布政使司参政刘昱都战死沙场。
沐晟仓猝撤退,伤亡已经过万,只能上奏朝廷。明成祖也吃了一惊,只好请出英国公张辅,并让清远侯王友作为副帅,领兵二十万,再征安南。这边大军上路不提,简定那边却出现变故,其被手下臣子陈季扩逼迫,将王位让给了陈季扩。陈季扩诡称自己是陈氏后人,安南民众信以为真,民心所归,势力更加壮大。
陈季扩手下大将邓景异进攻盘滩,明朝守将徐政阵亡。沐晟只能稳固防守,等待张辅军的到来。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秋,张辅大军终于赶到,准备进攻咸子关。张辅发现江面全部是陈季扩军队的战船,简直遮蔽了江面,也就是说战船密度过大,这是陈季扩一个致命的错误!张辅果断利用火攻,乘风纵火焚烧,陈季扩军队溃不成军,烧死淹死无数!陈季扩的大将邓景异狼狈不堪,弃舟登岸,沿着江岸狂奔保住一条性命,败回了陈季扩的老巢。陈季扩见张辅用兵如神,只能上书说起了软话,自称是陈氏的后人,为安南正统,请求张辅不要再打了。张辅断然拒绝,继续挥军进至清化,陈季扩仓惶弃城逃跑。
陈季扩虽然跑了,却没有带走被他逼下王位的那位简定,简定一看别人跑了,自己只能躲入了美良山。明军在打扫战场时开始搜山,发现在一个山洞里简定缩成一团,随即把他拖了出来,张辅将其装入囚车押送到京师,开刀问斩。
之后,张辅继续追击陈季扩,兵至冻潮州,生擒陈季扩骨干党羽两千人,悉数活埋。这时,大明朝廷有其他事情,召英国公张辅回国,留下沐晟镇守。沐晟继续追缉陈季扩到了灵长海口,陈季扩无路可退,上表乞求投降。明成祖觉得劳师远征时间太长,并且陈季扩在当地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便接受其请求,并令他当交趾右布政使。
应该说,明成祖以宽宏大量对待安南,抱着以和为贵的态度。只是这个不知好歹的陈季扩阳奉阴违,私下仍然于明朝作对,积蓄力量以图不轨。明成祖只能再命张辅进剿!张辅和沐晟商议,这次除恶务尽,不能再留后患。大军渡过月常江、西心江、爱子江,对沿途敌众一律进行扫荡。陈季扩无计可施,居然又派出了大象,张辅亲自搭弓放箭,射出两箭,一箭正中头象的鼻子,另外一箭射中骑在头象上的象奴!大象四散逃命。明军趁势掩杀,并锁定敌军将领,穷追不舍,一直徒步追到山中,发现陈季扩手下大将邓景异也在此地,一并捉拿,当场处决。
陈季扩的左膀右臂尽失,逃跑到了老挝,都指挥师佑蹑穷追不舍,攻破老挝的三个关隘。这时候,陈季扩身边只剩下了几个老婆,一起被俘虏。张辅将他们一起押解到京城,全部斩首。
英国公张辅三下安南,三擒伪王(黎季犁、简定、陈季扩),彻底震服了安南,明成祖命令其留守交趾,隧安南平定。英国公张辅确实具有高超的军事才能,可惜在后来的土木堡一战中,因为明英宗听信太监怂恿,盲目御驾亲征,陷入敌人包围。张辅为保护明英宗,最后以身殉国。
明成祖后下令张辅留守交趾,安南平定,但是不久因为需要攻击蒙古,需要张辅的军事才能,于是将张辅调离安南,远征漠北。让丰城侯李彬在安南掌管军事,尚书黄福管理民政。这两个人恩威并施,交趾(安南)民众颇为敬服。
一晃十几年过去,明成祖薨,明仁宗即位。在明仁宗属臣李彬的麾下,有一个监军太监马骐,他也负责收取交趾的贡品,每年按照规定需要扇子万枚,以及孔雀羽毛等当地特产,但此人在额定的贡品之外,还多方勒索,引起了交趾百姓的痛恨,进而互相煽动集结,其中领头的人物是俄乐县的土官黎利。
黎利当初跟着陈季扩造反,被封为金五将军, 陈季扩被抓,黎利投降归顺了明军,得到一个巡检的官职。他趁着马骐在交趾作威作福,开始作乱,自称平定王,其弟弟黎石为相国,段莽为都督,四处骚扰。参政侯保和冯贵率军讨伐,却都不幸阵亡。明廷派出荣昌伯陈智为左参军,协助李彬,转战数年,这才剿灭黎利的势力,但是黎利却逃窜到了老挝,抓捕几次都没有抓到。安南内属,成祖大赏功臣,张辅被封为英国公,沐晟为黔国公。然而,从那以后,交趾反叛不断,“无岁不用兵”。
究其原因,是明王朝对安南不知爱惜,毫无统辖之义。派去的官员,除了坐镇的工部尚书黄福爱民勤政,深受安南人民的爱戴以外,其他的官员都是从两广、云南举贡而来,“牧民者不知抚字,理刑者不明律意”,只知道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以后更有宦官马骐为监军,以采办为名大索珍宝,每年规定进贡扇万柄,翠羽万个,土人更加受苦,被逼揭杆而起。
安南在黎威穆帝时期,渔人莫登庸被任为都指挥使,军政大权逐渐落入莫氏家族之手。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黎襄翼帝杀黎威穆帝自立,荒淫无止,国内乱起。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郑惟产弑黎襄翼帝立黎昭宗,内乱之中黎昭宗召莫登庸入朝匡扶,莫氏独掌朝廷。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黎昭宗夜奔出京讨伐莫氏。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莫氏执杀黎昭宗。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莫登庸胁迫他立的黎恭帝禅让,建立了莫氏王朝,黎庄宗在南方的清化与北方的莫朝对抗,越南大乱。
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黎庄宗遣使至北京,陈述莫氏篡位夺权,请求大明王朝讨伐莫氏。次年,明世宗嘉靖皇帝任命仇鸾为都督,毛伯温参赞军务,屯兵镇南关,准备入越攻莫。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3月,莫登庸遣使至镇南关请降,将安南土地册及户籍献于明朝政府。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明王朝将安南降为安南都统使司,命令莫氏为安南都统使,三年一贡,安南再入中国版图。
莫登庸降明后,明王朝并未实际控制安南,越南地区也因此陷入了南北朝时期的内战:北为莫朝,南为黎朝,黎朝实际在权臣郑氏控制下。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南朝郑松攻占升龙(今越南河内),处死莫氏王朝末帝,莫氏族人奔高平自保,安南表面上重新统一于黎王朝。之后郑松大权独揽,称主而不称王,朝殿上郑松与黎皇并坐,政事决于郑主。
安南国的第一任君主是阮淦(Nguy?n Kim),明宪宗朱见琛成化四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公元1468~1445年在位),亦称阮弘淦。他是越南广南阮氏第一代领袖,是黎氏大臣阮弘裕的长子。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他的后代阮福映再次正式建立了阮氏王朝,追崇上他庙号肇祖,谥号为“贻谋垂裕钦恭惠哲显佑宏休济世启运仁圣靖皇帝”,葬于长原陵。
到阮朝太祖阮潢执政时期,将姓氏改单字“阮”为复姓“阮福”,称阮福氏。此后阮氏王朝历代皇帝皆为阮福氏,阮福氏成为越南王族国姓。
郑检得权于阮淦。莫登庸篡黎时,阮淦遁入哀牢。后寻得黎昭宗之子,乃立其为黎庄宗,宣布恢复后黎朝。在哀牢王乍斗帮助下,阮淦以岑州为基地逐步恢复黎氏势力,并召得猛将郑检为婿。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猛将在战争中被莫朝降将杨执一毒死,寿七十三岁,谥号昭勋哲靖公,阮世宗时改谥贻谋垂裕钦恭惠哲显佑宏休济世伟绩昭勋靖王。
阮淦之子阮潢自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起即镇守顺化,并助郑检北伐,战功赫赫,为郑检所忌。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阮潢率部从海道返回顺化,才统一不久的安南又陷于南北分治。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七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十一年期间(公元1627~1672年),北郑南阮先后爆发七次大战,均无法消灭对方,双方以灵江为界约和。南阮北上路绝,转而向南发展,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南阮灭亡千年古国占城,进而从真腊(柬埔寨)夺取了大片土地,包括今日的西贡。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阮氏三兄弟再次起兵于南方的西山邑,西山军兴。至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西山军阮文岳称帝,南阮崩溃,南阮王子阮福映先向暹罗求援,为西山军击败,亡命暹罗,又以王子为质求援于法国,伺机再起。
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西山军北伐消灭北郑政权。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黎朝愍帝出奔中国,后逝世于北京。安南终于再度统一。需要提及的是,西山军进攻嘉定时,因华侨李才曾帮助阮氏组织义道军抵抗,所以西山军大肆杀害华侨,死者上万。西山军消灭北郑后,有清朝对越用兵的插曲。黎愍帝畏惧西山军势大,小朝廷的地位难保,向清朝乾隆大帝求救。
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乾隆大帝命两广总督孙士毅率军入越,新春佳节之际,疏于防范,为西山军突袭,败退回国,黎愍帝亦逃往中国,苟延残喘了两百多年的黎朝灭亡。
西山军虽然统一了安南,却马上又陷入了兄弟内讧的局面,流亡在暹罗的阮福映开始反攻复国。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阮福映占领嘉定,以为复国基地,清乾隆五十八年~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三年(公元1793年~1798年),西山兄弟以先后死去,他们的儿子辈内讧却越发厉害,阮福映乘机节节推进。到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阮福映军攻占升龙,将西山阮王五象分尸,越南真正重新统一,越南最后一个王朝阮朝建立。12月,嘉隆帝阮福映向大清嘉庆皇帝请封,并请改安南国号为“南越”。嘉庆皇帝批复:“不得以南越为国名”,并赐国名为“越南”,越南至此定名,沿用至今。
阮氏王朝传至阮福晪,原名阮福永瑞,即阮朝保大帝(B?o ??i),是越南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的第十三任、也是末代君主,称号先后为安南国王(公元1926~1945年)、越南皇帝(公元1945年)、南越国家元首(公元1949~1955年)。他的一生经历深受时代政治格局变迁的影响。
民国元年(公元1913年)10月22日,在当时越南京城顺化皇宫,二十八岁的安南王子阮福宝嶹(Nguy?n Phúc B?u ??o)之王妃胡氏(端熙王妃,Doan Huy)生下了他们的独生子阮福永瑞。
阮氏王朝是大清帝朝的藩属国,对内自称皇帝。但在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被法国控制后,废除了阮氏皇帝称号,改称国王,并且分为三部分:安南保护国(中部)、东京保护国(北部)和交趾支那殖民地(南部),并与法国其它中南半岛保护国(老挝、柬埔寨)组成印度支那联邦。阮朝继续在名义上统治安南。
民国五年(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洪宪元年,公元1916年),法国殖民政府扶持阮福宝嶹继位成为安南国王,更名为阮福昶,即启定王。端熙王妃一生中曾经拥有各种不同的头衔,显示她因受到宠爱,位次逐级上升,最后在公元1933年被尊为王太后,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又加尊号皇太后陛下。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5月15日,九岁的阮福永瑞王子被封为东宫太子,随后他被送往法国,在巴黎康多赛中学(lycée Condorcet)和巴黎政治学院接受教育,监史官法国人查利(Charles)负责照料其生活。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11月6日,阮福永瑞的父王启定王去世。民国十五年(安南王阮福晪保大元年,公元1926年)1月8日,十二岁的阮福晪在顺化紫禁城登基,成为安南国王,年号“保大”。随后,他又回到法国继续完成学业,任命一名天主教徒阮友拜(Nguy?n H?u Bài)执掌顺化的朝廷。当时,安南政府受到法国殖民政权的支配,是法属印度支那的一部分,因而保大长期被作为法国殖民政权傀儡的象征。
民国二十年(安南保大七年,公元1931年),保大王年满十八岁,顺化朝廷催促法国把国王送回越南,但是法国殖民统治者认为越南国内形势不够稳定,最少还要在法国继续留学两年。当时,许多越南人对保大回国抱有许多期望,预计将会发生自由化的政治改革。法国全权殖民部长雷诺(Reynaud)亦进行大力宣传,声称“在保大王返越后,你们的国家将会经历一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年代 ”。
民国二十一年(安南保大八年,公元1932年)9月6日,十九岁的阮福晪返回越南。9月10日阮福晪开始亲政,史称保大国王。
年轻的保大国王曾怀有改革的远大抱负,希望越南能够像日本一样实现独立富强。在几个月之内,他迅速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包括放弃如三跪九叩之类的繁琐旧习。
民国二十二年(安南保大九年,公元1933年)5月2日,保大国王事先得到了法国全权殖民部长帕斯奇尔(Pasquier)的首肯,发动了“ 宁静政变 ”,将阮友拜及其亲信降职,同时提昇范琼(Ph?m Qu?nh)、吴廷琰(Ngô ?ình Di?m)、裴绷团(Bùi B?ng ?oàn)等一批能干的年青官员进入内阁。在朝廷内,保大国王的这次人事变动不仅得到了希望增强他权力的保皇派的支持,同时亦得到了不愿维持现状、希望进行变革的激进派的支持。
不过,保大国王的改革很快就遇到了挫折。两个月之后,尚书吴廷琰突然辞职,使得政府的运作瘫痪。在保大国王的回忆录中,他说到吴廷琰不满于法国人明目张胆的殖民者的态度。民国二十三年(安南保大十年,公元1934年),全权殖民部长帕斯奇尔因飞机意外身亡,也使得保大国王失去了一位热心支持他改革的人物。
民国二十八年(安南保大十五年,公元1939年),保大国王向法殖民部长加陶(Catroux)和让德句(Jean Decoux)所提的改革方案均被束之高阁。这时,保大国王发现自己并无多少实权,离开了全权殖民部长官的首肯,越南的改革趋于停滞,于是他自己对改革也开始感到失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民国二十九年(安南保大十六年,公元1940年)6月,法国向德国投降。日本乘机向维希法国的贝当政府提出要求,法属印度支那不得继续允许中华民国利用滇越铁路运送进口物资,并且派遣日寇军队到越南,封锁中越边境。不过,日寇并未驱逐法国的殖民统治,也允诺不去打扰保大国王在顺化的皇宫。
但是到民国三十三年(安南保大二十年,公元1944年),美英盟军攻占巴黎之后,新成立的戴高乐政府转向反对轴心国,于是日寇军队在民国三十四年(安南保大二十一年,公元1945年)3月9日夜,执行美高计划,推翻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政权。3月11日上午,日本大使横山(Yokoyama)前往顺化,在太和殿觐见保大国王,以“亚洲归亚洲人”鼓动保大国王,于是在当天下午,保大国王就召集六部尚书和王公亲贵,发布《独立宣言》,宣布废除越南与法国在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脱离法国保护,宣告越南成立独立自主的国家,并加入以日本为首的“大东亚共荣圈”,决定与日本政府合作。不过,仅仅过了数日,3月19日,负责撰写《独立宣言》的尚书范琼由于有亲法倾向,在日寇的压力下,保大国王被迫将其革除。几周后,范琼即被胡志明领导的越盟抓捕并处死。保大国王这时希望寓居西贡的前尚书吴廷琰重新出山执政,但日寇的答复是无法找到吴廷琰。为填补国家的政治真空,侨居新加坡的陈仲金(Tr?n Tr?ng Kim)于4月返回越南,出任内阁首相,成立了一个亲日的政府,这也是第一个按照现代模式组织的越南政府(不过没有军队和警察)。同时,日寇又暗中支持觊觎王位的嘉隆王的直系后裔彊柢亲王(C??ng ??),等候一旦需要排除保大国王,就让他取得政权。6月18日,保大国王宣布成立统一的越南帝国,包括北部的东京、中部的安南和其他领土,加尊号为越南皇帝陛下。
当年年初,由于自然灾害和日寇强征粮食、法国殖民当局过度推广经济作物等多种原因,越南北部人口密集的红河三角洲地区发生严重的饥荒,四十万人死于饥饿。当年8月,日寇向盟军投降,亲日的陈仲金政府岌岌可危。8月19日,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河内夺取政权,成立了越南临时革命政府。8月23日,胡志明电函顺化,要求保大国王退位。这时,日本大使横山建议保大国王使用日本的军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歼灭越盟,但是保大国王不愿意利用外来力量来屠杀越南人,拒绝了横山的建议。8月25日,下诏宣布退位。8月30日,保大国王在顺化王宫的午门前举行了退位仪式,将象征权力的国玺和宝剑交给越盟代表陈辉料(Tr?n Huy Li?u)、阮良朋(Nguy?n L??ng B?ng)和古辉近(Cù Huy C?n),他宣称:“愿为独立国之民,不作奴隶帝王”。保大国王放弃了君主身份和姓名阮福晪,改用原名阮福永瑞。两天以后的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河内成立,保大国王成为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首位公民”。
按照《波茨坦协定》,越南南部的日寇军队向英国军队投降,北部的日寇军队向中华民国军队投降。英国军队协助法国人重返越南南部,并逐渐向北推进;卢汉将军率领的国民革命军也进入越南北部。四面受敌的胡志明政府被迫让步,11月10日,宣布阮福永瑞为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最高顾问”。11月11日,又宣布解散印度支那共产党,在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1月6日举行全国国会选举,成立临时联合政府。但是,在3月16日,阮福永瑞选择了自动离开越南,前往香港浅水湾寓所过流亡生活。
还在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日寇负责顺化防卫的陆军大佐就告诉阮福永瑞,他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皇宫的安全,防止越盟可能的攻击,但是阮福永瑞解散了卫队,声称“我不希望外国军队杀死我的人民。”阮福永瑞在当年这样解释他的退位:“愿为独立国之民,不作奴隶帝王。”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越南的各派系,以及留在越南的法国人之间,开始了复杂的武装冲突。法越战争进行到第三年时,法国人游说流亡海外的保大,在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6月5日,签署了同意在法兰西联邦内建立自治政府、实现越南国家统一的协定。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4月27日,阮福永瑞回到越南西贡,4月29日成为越南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国家元首,7月1日正式就职。越南国临时中央政府政权得到美国、英国和联合国的承认,时人称之为“南越”。而胡志明在越南北部建立的越南民主主义共和国,则获得了前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和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承认,时人称之为“北越”。
然而,法国殖民主义当局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的战争继续进行,直到1954年,在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韦国清大将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指挥下,越盟在奠边府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法国战败,与越盟之间达成和平,称《日内瓦协定》,结束战争,确认以北纬17度线为界,法军撤离越南,就此将越南分为南北两部分。后阮福永瑞仍然保持南越国家元首的身份,他任命天主教徒、民族主义者吴廷琰担任总理。
1955年10月26日,吴廷琰组织了“公民投票”,自然有98%的人支持废除阮福永瑞的王位,于是成立越南共和国,废黜了阮福永瑞的王位。吴廷琰实际控制了越南南部,并设法得到美国的支持。随后,阮福永瑞再一次流亡海外,他选择在法国巴黎度过馀生,此后对越南的事务只表现出很少的兴趣,仅有极少的几次例外。例如在1972年,阮福永瑞在流亡期间发表公开声明,呼吁越南人民进行民族和解:“是时候结束这场兄弟相残的战争,恢复最终的和平与和谐了”。当时,北越的共产党政府鉴于阮福永瑞仍然在广治省、承天顺化省以及越南的古都顺化市拥有巨大的影响,于是派遣代表前往法国,希望如果越南重新统一,保大能够加入联合政府,以便在这个他仍然拥有影响的地区吸引他的支持者。由于这些会谈的结果,阮福永瑞公开声明反对美国在南越领土上派驻军队,还批评南越总统阮文绍的政权,呼吁所有政治派别成立一个自由、中立、爱好和平的政府,以解除这个国家的紧张局势。
1982年,阮福永瑞和法国籍妻子永瑞王妃,以及其他前越南皇族成员访问美国。他的行程包括视察佛教寺院,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的美国越南裔社团。阮福永瑞在美国期间,也听取流亡海外的美国越南裔社团的舆论,希望能够找到一条民族和解的道路。1988年,阮福永瑞在巴黎皈依罗马天主教,圣名Jean-Robert。
1997年7月30日,阮福永瑞在法国巴黎的陆军医院去世,被埋葬在Passy公墓。无庙号、谥号、陵号。在他去世以后,他的长子太子阮福保隆继承了阮朝首领的位置。
阮福永瑞先后共娶了五位后妃,生有八子十三女。
阮福永瑞在不足二十岁时第一次结婚。1934年3月20日,阮福永瑞在京城顺化紫禁城迎娶来自富裕的越南南部天主教平民家庭、在法国接受教育的美貌女子阮友兰(1914~1963年),3月24日,阮福永瑞又破例将她赐徽号为南芳王后。1945年6月18日,南芳获得王后称号。他们夫妇共育有五名子女。
阮福永瑞的第二任正妻是Monique Baudot,一位法国公民,1942年生于法国洛林,1972年2月在法国巴黎迎娶,获赐「王妃」(Imperial Princess)称号,赐徽号为永瑞(V?nh Th?y)。她在1997年丈夫去世后称为泰芳王后(Hoàng h?u Thai Ph??ng)。
阮福永瑞还有三位妃嫔,都是在南芳王后生前所娶:
暎妃胡氏,保大的表妹(母亲的侄女),1935年在顺化迎娶,封暎妃;
黄小兰(Jenny Woong [Hoang]),中国籍女子,1946年在香港迎娶;
裴梦蝶,1924年生于河内,1955年在西贡迎娶。
阮福永瑞还有一名情妇,是河内的舞女李丽霞。另传两位法国女子Vicky和Clément也与他有关系。
阮福永瑞的子女有:
长子阮福保隆(Nguy?n Phúc B?o Long),南芳王后所生,1936年1月4日出生在顺化紫禁城,1938年9月17日封为东宫皇太子,已于2007年7月28日在法国去世;
王子阮福保陞(Nguy?n Phúc B?o Th?ng),南芳王后所生,1943年 12月9日出生于大叻,因阮福保隆无子女,所以为目前越南皇室领袖;
王子阮福保恩(Nguy?n Phúc B?o Ân),暎妃所生,1953年出生于大叻;
阮福保隍(Nguy?n Phúc B?o Hoàng),裴梦蝶所生,1954年生;
阮福保山(Nguy?n Phúc B?o S?n),裴梦蝶所生,1957年生。
芳桃公主(Claire Ph??ng Th?o),暎妃所生,1936年以前出生;
芳梅公主(Ph??ng Mai),南芳王后所生,1937年8月1日出生于大叻;
芳莲公主(Ph??ng Liên),南芳王后所生,1938年11月3日出生于大叻;
芳蓉公主(Ph??ng Dung),南芳王后所生,1942年2月5日生;
芳明公主(Ph??ng Minh),裴梦蝶所生,1949年出生;
芳慈公主(Ph??ng T?),Vicky所生。
阮氏王朝的王族子孙,皆以阮福氏为姓氏。自从1955年阮福永瑞再次流亡海外后,该支阮福氏族人大多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阮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秦朝时期九阮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九阮,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一支游牧民族所居之地,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民族成分比较复杂,是后世东胡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周昱王(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周赧王姬延二十年之间(赵肃侯赵绁十年~赵惠文王赵何四年,公元前340~前295年),赵武灵王赵雍赶走了林胡,吞并了北狄的分支楼烦,夺得大片优良牧场,将赵国疆域扩攘至林胡故地,建九阮,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九阮之地设置为一个大郡,即称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五原县。
由于“阮”字即为“原”字的古体字,因此到了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改“九阮郡”为“九原郡”。后至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更其名为“五原郡”,其郡地南扩至黄河、北背祁连山,属于西汉王朝的北方大郡之一。
秦、汉之际,有九阮郡住民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即称阮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黎族、苗族、傣族、侗族、景颇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阮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诸朝中央政府实施的羁糜政策及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阮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Copyright © 2011 www.china-zzm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郑州民族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zzmz@163.com 业务咨询电话:0371-68291119 /1133/1155
技术支持:郑州浩方网络 豫ICP备05007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