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研究生研讨和谐民族关系构建
本报讯 10月25日至27日,第八届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第八次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教学经验交流会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等16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研讨会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3年年会的专题会场之一,与会人员围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交流”的主题,以民族观与和谐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基础理论研究,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视角下的民族问题,社会田野调查视角下的民族问题,民族、地区民族问题思考,民族文化与民族关系,和谐与交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路径分析,和谐民族关系研究,民族工作及民族政策研究,区域性民族关系研究为题提交论文并展开讨论。
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是党的民族理论的重要观点,也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则。内蒙古师范大学席艳婷在发言中分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与共筑美丽中国梦的关系。西北民族大学谢文莉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和谐社会建设为例,论述了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西南民族大学甘晓芸对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理论形成及发展进行了论述,系统地分析了该理论的发展脉络。
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既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的一种理论概括,也是我国发展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的工作目标,它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兴旺昌盛有着密切关系。云南大学宗洪宇对当前影响云南省边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贵州民族大学伍泉穆以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例,分析了贵州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建设与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关系;云南民族大学的吴梅探讨了在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民族工作视角下云南省如何建立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问题。
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逻辑上有内在影响递进关系,在实践上有必然影响制约关系,因而这一理论有其特定的内涵和逻辑关系。中央民族大学李臻从具体历史语境中,论述了各民族和衷共济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主题;贵州民族大学杨凯从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探讨了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之间的关系。
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本质特征相对应的必然结果。北方民族大学李瑞芳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关系的历史考察,对现阶段构建和谐宁夏民族关系提出了思考;西藏民族学院缪关永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自治区民族关系的变化,进一步思考了如何构建西藏自治区和谐民族关系的问题;新疆大学古丽娜尔·阿扎提对乌鲁木齐市哈萨克族老年人群宗教信仰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了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生产方式的关系。
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精髓,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突出了当前民族关系的核心价值取向。新疆师范大学热依拉·艾合买提分析了构建和谐文化的影响因素和重要意义,探讨了影响新疆和谐文化构建的因素;内蒙古大学王德强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旗为例,分析了在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背景下,如何开展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工作。
此次交流会由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国家民委重点基地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基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在同时举行的第八次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与会教师就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生学术能力建设、研究生就业指导、民族理论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机制、研究生社会调查机制建设等进行了交流。
Copyright © 2011 www.china-zzm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郑州民族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zzmz@163.com 业务咨询电话:0371-68291119 /1133/1155
技术支持:郑州浩方网络 豫ICP备05007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