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为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开栏的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和路径。他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应当如何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有关论述的内涵,进一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本报特开设专栏,对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进行解读。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这一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题,进行了专节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科学逻辑力量。大会还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这有利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笔者认为,这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思想:
一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肩负着政治使命,也肩负着文化使命;既肩负着引领、践行先进文化的使命,也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推翻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党完成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使命,使积弱积贫的中华民族进入社会主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经过了近70年的艰苦奋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文化使命则体现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必须站在历史的潮头引领、践行中国的先进文化。比如,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宣传,对西方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产生的现代文明的吸收、借鉴、利用等。
但是,由于一些错误解读,对传统文化,曾经有不少人采取了“排斥”“抛弃”“拒绝”等态度,并未真正做到“剔除糟粕、吸取精华”,认为那些文化都是在私有制经济形态上产生的文化,是剥削阶级落后的意识形态,与公有制经济所需要的无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显然,实际上不是这样。按照”大文化“概念,文化涉及多层次、多范畴、多系统、多领域,其性质、规律和特点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随意将其作非此即彼的善恶、优劣、高低定性,进而决定生死去留是幼稚的。文化中有些具有阶级性,有些不存在阶级属性。比如语言、一些物质形态的文化,应为整个民族所共用。
列宁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才可能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尤为重要。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脱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党将一无所有。这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和民族属性决定的。同时,党对文化的“两个使命”的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
二是党的文化使命是由文化与国家、民族的深刻关系所决定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再次谆谆告诫全党:“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喻文化为国家、民族之“魂”,是极言其重要,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居于灵魂地位、支配地位。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独具的标识,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的基础。面对自身的文化存在、文化发展、文化安全、外来文化的强烈持续渗透,失去国家、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危机始终是存在的。一个失去精神独立性的民族,其文明就会断裂、中止,其国家必然走向衰亡。从此意义上说,弘扬中华文化,确有挽救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三是坚定文化自信。无论我们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目前的关键仍然是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实证明,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就坚守,无自信就放弃,因而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既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是一个深刻的逻辑关系。“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有决心、有担当。有自信就有力量。
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的软实力、支撑力。习近平同志说:“以文化自信支撑政治定力。”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那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二、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掌握理论内涵是运用理论的前提。习近平同志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同志科学地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根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些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很强的针对性。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呢?首要还是靠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是什么?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给以全新的概括,即“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大成。”也就是说中华文化是包括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就是以发展繁荣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为条件。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革命文化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文化财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活着的红色文化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中国的革命斗争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斗争,因而中国的革命文化也是中国各民族革命者共同创造的文化,丰富多彩且琳琅满目。从党的一大代表邓恩铭到东北抗联、大青山游击队、回民支队、琼崖支队等抗日队伍,都有少数民族仁人志士的流血牺牲。建党建国、革命建设,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推进的。
在中纪委十八届七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说,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习近平同志对党内文化的内涵外延的界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的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又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度统一,目标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领导中国人民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同时,也昭示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契合。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近7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宝贵成果。毛泽东的文化思想、邓小平的文化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习近平同志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先进性不但体现在思想理论的先进性上,也真切地反映在制度和文化的先进性上。只有先进的文化才可以引导人民进入新的文明境界。
三、用新时代的新思想、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局面
中国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崭新时代的基本标志之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全局性、历史性的,会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化亦如此。
从“物质文化需求”到“美好生活需求”,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阶段变了,层次变了,我们的工作要求、目标、任务、方法也要变,但不变的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变”与“不变”,都要深刻把握。因为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周期,旧的周期结束了,新的周期开始了,进入新周期,需要我们有思想上的跨越;不跳出旧周期,就进入不了新状态、新境界。
一是坚持科学思想的指导。习近平同志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新的变化、新的事业,要以新的指导思想统领,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进工作。社会工作如此,文化工作如此,民族文化工作更是如此。
二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同志说:“人民的心声、心愿、心念就是民心,增强人民群众对党中央的信心、信任和依赖,是最大的政治成就。”“世上没有脱离人民的政治,因而也就没有脱离文化的政党。政党与国家、民族同样是鱼水关系,这就为文化关系确定了逻辑始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习近平同志所言既是深刻的政治问题,也是深刻的文化问题,是将政治的先进性、人民的主体性和文化的深沉长久性结合的卓越的政治智慧。
三是坚持创新发展。习近平同志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新时代的到来告诉我们,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但需要掌握新理论、新观念,也要掌握新方法,尤其是对于干部,方法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任务会越来越重;不但需要正确的政治方向,也需要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宽松民主的文化环境。这方面,习近平同志为我们带了好头,站在思想、理论、精神的制高点看问题,就会看得清、看得远;站在思维的制高点(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战略思维等)看问题,就会看得深,看得全面、辩证。把握新理论新方法的根本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比如,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要了解、确定人民的向往到底是什么,并且将之具体化,进而确定为工作目标。但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显然不再是“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单一物质需求,而是多样多元的需求——对公平正义、可靠的社会保障、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便捷的教育医疗、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生活的体面和尊严、平等自由民主、个人事业有成和人生价值体现等等,尤其是物质财富进一步丰富之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可能空前高涨。除了各民族间的相互吸收、借鉴外,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开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推进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手段,这方面民族地区有巨大的潜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每个民族的文化潜能都得到汹涌迸发、充满活力,成为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就可以空前地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我们进行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古伟业,习近平同志说,“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不能长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个“条件”要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造就。在历史的发展和抉择面前,文化以其重要的使命站在了前方,民族文化领域的干部,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思想、思维、方法、行为惯性,要勇于担当、敢为天下先,以全新的思想、视野、精神面貌成就我们全新的事业。
Copyright © 2011 www.china-zzm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郑州民族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zzmz@163.com 业务咨询电话:0371-68291119 /1133/1155
技术支持:郑州浩方网络 豫ICP备05007121号